特黄a又粗又大又黄又爽A片,91.xx,一区二区欧美视频,国产免费AV吧在线观看下载,美女网站一区二区三区,xxxx69中国片

 
歡迎您訪問:國商機構 —— 商務培訓網
   

省級以上開發區如何綜合考核評價?這份暫行辦法值得參考

來源: | 作者:gs | 發布時間: 2022-04-27 | 4729 次瀏覽 | 分享到:
近日,經省政府同意,省發展改革委印發《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修訂)》,聚焦體制機制改革和畝均產出效益等因素,推動全省開發區提質、擴量、增效。

“畝均論英雄”改革,通過對工業企業實施畝均效益綜合評價,有利于加快工業“騰籠換鳥”步伐,提高土地“含金量。如今,在新修訂的《辦法》中,更加突出對省級以上開發區“畝均效益”的考核評價,“分值”也大幅增加。《辦法》提出,在原有畝均稅收、畝均投資的兩項二級指標的基礎上,增設畝均增加值、全員勞動生產率、綜合容積率3項指標,權重由原來的10分增加到22分。同時,根據滬蘇浙做法和省畝均效益評價文件要求,對涉及的指標明確了定義和計算方法。
開發區,是“雙招雙引”的重要“戰場”。為突出開發區對外開放主平臺的作用,打造高能級平臺,《辦法》還專門增設了“主導產業集聚度”和“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高新區在全國排名”等指標。
在創新方面,為推動開發區動能轉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辦法》增設了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當年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當年引進主導產業領軍科技人才等指標在與滬蘇浙合作方面,細化了當年新增省際合作共建園區、特色園區或特色產業集群建設等指標;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方面,《辦法》以“雙碳達標”為牽引,增設了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量指標,引導開發區打造低碳發展先行區。
此外,《辦法》更加注重可操作性、公平性。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設定了6個一類指標、45個二類指標,其中16個二類指標為加分項。一類指標包括發展實效、創新驅動、開放水平、產出效益、生態環保和營商環境。值得關注的是,《辦法》對區域評估及“標準地”改革實效部分指標進行細化、分檔給分,充分考慮區域發展的實際,在突出激勵性基礎上兼顧公平。
圍繞獎懲措施,《辦法》也予以了細化。比如其中提到,根據當年綜合考核評價結果,對綜合考核評價中排名居前30位的開發區予以通報并給予獎勵,在項目、資金、土地、擴區升級等方面給予傾斜。對綜合考核處于后5位的開發區,通報警告,限期整改;連續2年考核居后5位的,3年內不予擴區、調區、移區;連續3年考核居后5位的省級開發區,予以撤并整合。


全文如下:

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暫行辦法(修訂)

第一條  為推動全省開發區提質、擴量、增效,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7號)、《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全省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皖政〔2017〕98號)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講話指示批示,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部署,科學考核評價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成效,形成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為建設經濟強、格局新、環境優、活力足、百姓富的現代化美好安徽打造高能級發展平臺。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開發區包括全省各國家級、省級開發區(以下簡稱“開發區”)。國家級開發區指經國務院批準設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省級開發區指經省政府批準設立的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及省政府明確納入開發區管理的特別政策區。

第四條  本辦法適用于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的指標體系設定、數據收集、類別評定、結果發布以及開發區動態管理。

第五條  本辦法考核評價開發區在發展實效、創新驅動、開放水平、產出效益、生態環保和營商環境方面的綜合表現。 

第二章  評價原則

第六條  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負責牽頭組織綜合考核評價工作,會同相關部門加強對開發區的指導和管理,并成立考核小組具體實施,確保綜合考核評價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

第七條  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國家、全省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有關文件精神,注重與國家和省有關政策、辦法的配套銜接,突出發展方向和重點。

(一)激勵性原則。綜合考核評價著重突出增量,兼顧總量,激勵發展,體現園區爭先進位,鼓勵園區做大做強。

(二)統一性原則。對全省開發區的綜合考核評價和動態管理采用統一的指標體系。

(三)規范性原則。按照國家相關部門的規范性定義對綜合評價指標進行解釋。

第八條  綜合考核評價工作采用信息化手段,完成信息收集、程序審核、流程監控、數據匯總和評價分析等。 

第三章  指標體系

第九條  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圍繞推動改革和創新發展,設定6個一類指標、45項二類指標,其中16項二類指標為加分項,具體如下:

(一)發展實效。含11項指標,主要考核評價開發區經營(銷售)收入、稅收收入、規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規上”企業個數、服務業在園區經營(銷售)收入的比重、主導產業集聚度、新增上市企業數、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及農民工返鄉創業園建設、當年獲得部委及以上表彰、國家級開發區在全國排名等情況。

(二)創新驅動。含9項指標,主要考核評價開發區創新能力、平臺建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人才引進情況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園區產值比重等方面。

(三)開放水平。含5項指標,主要考核評價開發區實際利用省外資金(億元以上省外投資項目)、實際利用外資、進出口總額和推進中外合作園區、省際合作共建園區建設等情況。

(四)產出效益。含6項指標,主要考核評價開發區單位面積土地投入、產出強度、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綜合容積率等情況。

(五)生態環保。含8項指標,主要考核評價開發區化學需氧量、氨氮、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排放量、碳排放量、能耗、水耗等情況。

(六)營商環境。含6項指標,主要考核評價開發區建設運營模式創新情況、落實全省園區非公企業黨建工作15條舉措情況、創新型智慧園區建設、區域評估及“標準地”改革實效、特色園區或特色產業集群建設、金融支持等情況。

第十條  考核體系設置減分項指標,重點體現發展的底線和紅線要求。開發區在綜合考核評價年度內發生下列事件的予以扣分。

(一)存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國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的,每1個扣0.3分、存在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和省級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的,每1個扣0.2分。

(二)存在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國家生態環境警示片曝光負面典型案例或移交問責的,每1個扣1.5分;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省生態環境警示片曝光負面典型案例或移交問責的,每1個扣0.5分。

(三)發生1起工礦商貿類較大生產安全事故扣1分。

第十一條  開發區在綜合考核評價年度內發生下列違紀違法和重大突發事件的,依據相關部門處理意見和通報結果,取消評先評優資格。

(一)發生重大以上生產安全事故或重大以上環境事件(Ⅱ級以上)的;

(二)園區未落實《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

(三)開發區因環境問題被省級以上環保主管部門區域限批的;

(四)開發區依法審批范圍涉及壓占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或不在城鎮開發邊界內且未完成整改的;

(五)園區統計工作弄虛作假的。

第十二條  對全省省級以上開發區,按照考核指標體系進行評分。其中可量化指標采用功效系數法,對當年絕對數和增幅分別計算無量綱分值,乘以各指標權重,計算各指標靜態和動態分值,再按靜態、動態權重加權計算出各項指標的合成分值(總量指標靜態、動態指標權重按40%和60%設置);定性指標按完成情況打分。各指標得分相加,再與加減項分數合成為開發區最終得分。 

第四章  評價程序

第十三條  每年年初對上一年度全省開發區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考核評價。

第十四條  綜合考核評價工作含數據采集、初審、復審、數據抽查及處理、公示和結果發布等步驟。

第十五條  全省開發區應按時完成參評各項數據材料的收集、整理和自查工作,并及時將數據材料報送省考核小組。

第十六條  省考核小組成員單位負責歸口管理的參評數據材料初審工作。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負責組織復審工作,并形成綜合考核評價評審意見。復審所涉及的全部評價數據及審核材料以各廳局出具的意見為準。

第十七條  根據工作需要,按一定比例抽取部分開發區進行實地考察和數據核查。任何個人和組織均可舉報考核評價工作中的不公平、不公正和弄虛作假行為。數據不真實的,該指標按零分處理。

第十八條  審核的主要內容:

(一)綜合考核評價期內數據的有效性和完整性;

(二)對變化異常的數據重點核實;

(三)對非年報數據,核對相關證明材料;

(四)對各指標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分析核對。

在審核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告知相關開發區,并要求在規定期限內提供補充證明材料和解釋材料。如無補充證明材料和解釋材料,或材料不能說明問題的,相關指標按零分處理。

第十九條  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統計局在省發展改革委網站上公示綜合考核評價得分排名居前30位的開發區。公示期內有舉報且查證屬實的,取消當年評先評優資格。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對順位遞補的開發區補充公示,原則上只遞補一次。

第二十條  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統計局將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評分及公示情況按程序報省政府審定。 

第五章  獎懲措施

第二十一條  進一步強化約束和倒逼機制,根據當年綜合考核評價結果,對綜合考核評價中排名居前30位的開發區,予以通報并給予獎勵,在項目、資金、土地、擴區升級等方面給予傾斜。對綜合考核處于后5位的開發區,通報警告,限期整改;連續2年考核居后5位的,3年內不予擴區、調區、移區;連續3年考核居后5位的省級開發區,予以撤并整合。

第二十二條  各市在省政府目標管理考核中的開發區轉型升級考核項得分,以該市所轄所有開發區平均分為基數計算。 

第六章  附  則

第二十三條  開展綜合考核評價工作,不得向參評開發區收取任何費用。開發區及考核小組成員單位在工作中違反規定、弄虛作假的,對責任人及責任部門進行通報批評;情節嚴重的,依法依規追究相關責任人和責任部門的責任。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由省發展改革委、省統計局負責解釋,自印發之日起實施。

附件:1. 安徽省省級以上開發區綜合考核評價指標體系

2. 部分指標解釋

部分指標解釋 

1. 全區經營(銷售)收入:指報告期內開發區內各種企業(行業)從事銷售,提供勞務等某種主要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銷售(營業)收入總額。由于各行業財務上的區別,請參照各行業“利潤表”中的有關指標填列。農業企業為產品銷售收入;工業企業為產品銷售收入;建筑業企業為工程結算收入;交通運輸業為主營業務收入;批發、零售貿易企業為商品銷售收入;餐飲業企業為營業收入;金融業企業為營業收入;房地產業企業為經營收入;服務業企業為營業收入。

2. “規上”企業: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質以內建筑業企業、限額以上批零住餐單位、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等企業的統稱。(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及以上并經國家統計局核準納入上報范圍法人工業企業。(2)資質以內建筑業企業是指有總承包專業承包資質的建筑業法人單位并經國家統計局核準納入上報范圍法人建筑業企業。(3)限額以上批零住餐企業是指達到一定限額(批發業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零售業500萬元以上,住宿餐飲業200萬元以上)的并經國家統計局核準納入上報范圍的批零住餐企業(包括個體戶)。(4)房地產開發經營企業是指有開發經營活動的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法人單位,并經國家統計局核準納入上報范圍。(5)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是指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小類;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上述單位并經國家統計局核準納入上報范圍的服務業企業,不包括房地產經營企業和批零住餐業企業。

3. 主導產業集聚度:是綜合反映開發區內主導產業經營收入占全區經營收入比重的指標。

計算方法:主導產業集聚度=主導產業經營(銷售)收入/全區經營(銷售)收入

4. 規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比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

5. 領軍科技人才:年薪50萬以上,引進科技人才主要包括從事科學研究、工程設計、技術開發、技術成果轉化等科技活動的人員。

引進科技人才一般應從省外或境外引進,并達到下列條件之一:(1)具有博士學位或具有本科以上學歷且取得科研、工程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職稱及相當資格、資質的專業技術人員;(2)主持過省部級重大科研項目或工程項目,具有豐富的科研、工程技術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3)獲得省(部)級及以上科學技術獎勵的項目主要完成人;(4)其他急需緊缺科技人才。

6. 省際合作共建園區:省際合作共建園區指省政府和開發區主管部門認定的與滬蘇浙、閩粵合作共建的園區。

7. 畝均稅收(萬元/畝)=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收實際貢獻/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地面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收實際貢獻:開發區范圍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稅收實際入庫數(包含免抵調庫稅額),企業享受國家出臺的減免、退稅、緩稅等措施的稅額,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對具體企業采取的跨周期調節稅收措施所涉及的稅額等,不包括關稅和海關代征的其他稅收。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地面積:以依法取得為前提、實際占用為原則,指年末企業實際占用的土地面積。用地面積=已登記用地面積+承租用地面積-出租用地面積。其中:(1)已登記用地面積:是指企業經自然資源部門登記的土地面積;(2)承租用地面積:是指企業依法租賃取得的實際用地面積,若企業租賃標準廠房或無法準確計算用地面積,則根據企業租賃的建筑面積與容積率之比計算企業租賃的用地面積;(3)出租用地面積:是指工業企業依法將自用土地或廠房出租給其他企業的用地面積;(4)經批準的項目新增土地面積在2年建設期、1年過渡期內可不計入用地面積。

8. 畝均工業增加值(萬元/畝)=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地面積

9. 畝均投資(萬元/畝)=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工業企業用地面積

10. 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萬元/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就業人數

11. 綜合容積率=總建筑面積/總用地面積

12. 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噸標煤/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綜合能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13. 單位工業增加值碳排放(噸/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碳排放總量/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



招商引資
對外經貿
政務服務